“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是2020应届毕业生陈金成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深刻感受。根据教育部披露的数据,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长40万。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随着就业人数的上升、供需关系的变化、雇主要求不断提升等多重因素使得今年的就业形势愈发复杂。
与此同时,有的求职者抓住数字化经济的风口,利用互联网科技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来自河北大学的毕业生张博,选择在京喜平台开设“毛豆豆网联天下生鲜拼购专营店”,他不仅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开店第一周,店铺就销售了1000多单。经过几个月的经营,“毛豆豆”已经成长为月销售额近10万元的成熟商家。
近年来,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成为推动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各大机构和代表性企业纷纷推出了新举措、探索了新路径为各大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提供了就业支持。
乘团委“展翅计划”之风
踏新业态就业支持之潮
为了帮助高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共青团广东省委实施“展翅计划”广东共青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空中双选会、建设在线培训平台、搭建青年见习专区、扩大团属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为青年提供就业信息对接和培训服务。
受益于“展翅计划”,来自五邑大学的毕业生王锶钰找到心仪的工作。在参与“展翅计划”空中双选会活动时,她尝试了一个免费的“职业综合能力”测评,被推荐了一个与她过去实习经历相似的岗位,并收到了7家企业的邀请面试。现在她已成功入职广州银行,成为一名柜台工作人员。
7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通过19项创新支持政策,支持包括产业平台化发展、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培育新个体经济支持自主就业、发展微经济鼓励“副业创新”在内等15种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
外卖骑手作为新就业形态的一种,就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方式,满足了从业者时间自由、权衡工作与家庭、补充家庭收入等多方面的需求,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外卖产业是“三新经济”的代表性行业,对外卖骑手的需求量大,成为疫情期间应对临时失业的“就业蓄水池”。
《意见》还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要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
前不久,人社部等部门发布了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这意味着带货主播成为正式工种。
除了让主播们“转正”,直播带货还催生新型人才需求,衍生职业百花齐放。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淘宝直播就业测算》显示,淘宝直播间里还诞生了助播、选品、脚本策划、运营、场控等多种新职业,一年带动就业超过173万。
稳企业重发展
各大机构企业扶持就业
受疫情影响,稳就业成为今年“六稳”工作之首。就业问题与民生息息相关,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之举。对此,各大机构和代表性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向社会提供就业支持。
国家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帮扶企业。记者从广东银保监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广东银行机构落实好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累计为近1700亿元中小微企业贷款办理本息延期,支持企业超8万户。同时,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续贷金额同比增长近70%。
目前,广州已通过中小微企业免征、大型企业减征、阶段性降费率、困难企业缓交社保费等社保费减免政策为企业减负225.86亿元,失业保险费稳岗补贴发放21.93亿元,就业补助资金支出4.46亿元。各项“真金白银”补贴措施为用人单位减负稳岗发挥了显著作用。
企业增加人才储备为自身注入新的活力。据了解,苏宁围绕1200工程和互联网店长工程两个“人才供应链”进行招聘,已经为应届生提供超过5000个就业岗位。其中1200工程主要分布在商品供应链、互联网运营、IT技术等岗位,应届生将按照“苏宁百年事业的接班人”培养,目前1200管培生已经成为苏宁管理层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各省市人社部门也积极鼓励、组织企业、院校通过线上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劳动者参加培训。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恒顺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通过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获得培训补贴17万元,这是当地人社部门发放的首笔线上适岗培训补贴。
企业通过创造就业机会承担社会责任。来自深圳的企业悦刻自今年2月开始制定多项帮扶举措,持续护航开店创业及帮助既有零售门店恢复生意、稳定就业。据估算,平均每个专卖店可带动1位店主创业及3位店员就业;再加上国内和海外零售网点,以及深圳专属工厂,悦刻已惠及约12万就业岗位。
今年4月,美团也启动针对扶贫的“新起点计划”,为进一步助力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美团面向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再提供20万骑手岗位,定向对接省会城市或临省城市工作地,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
记者:潘沈思 黄绮铌 黄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