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村里来了养虾博士

2020-09-09 09:44 来源:南方网
.

  编者按

  为充分挖掘扶贫扶智的典型做法,聚焦精准扶贫的成果成效,展现乡镇脱贫攻坚的新面貌,南方网、南方+推出“助力脱贫攻坚 打造美丽乡居”融媒体系列报道。第一期,我们走进韶关市南雄稻虾、藕虾共作扶贫项目基地,用报道呈现广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智慧和担当。

  流经南雄古市镇的浈江两畔,稻穗青青,莲叶翩翩。微风吹过,虾塘里的小龙虾钻出地洞,探出水面。

  这天清晨,丰源村的虾塘田埂边,“养虾博士”张金灿正带着工人们准备收笼。他用力从水中提起地笼,数十只通身鲜红的小龙虾在笼里张牙舞爪。

  南雄稻虾共作产业振兴实训基地

  古市镇地处南雄盆地,浈江斜贯其中,山间多山塘水库,水量充足;且土壤耕作层以下多为陶泥和黄泥,保水性良好,适合发展种养殖业。2019年年末,古市镇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碧桂园,大力发展稻虾、藕虾共作扶贫产业项目,打造龙虾小镇,实现与城区同频共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稻虾田

  博士扎根稻虾基地

  推广“养虾经

  据了解,古市镇以前养虾技术水平较低,管理大都比较粗放;单一农田耕作亩产值不高,且因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造成土地闲置问题。

  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碧桂园稻虾共作技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稻虾双赢”的目的,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钱袋子”。

  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植物病理专业的张金灿博士正是该稻虾共作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他曾负责湖北天门稻虾共作项目,积累了相关经验,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养虾博士”。他早出晚归,白天在虾田干活,晚上回到实训基地常常就剩下他一个人。

  据介绍,在碧桂园集团,有许多像张金灿这样的博士。这两年,他们活跃在一线扶贫项目,贡献自己的知识与力量。

  张金灿博士

  9月伊始,南方依然炎热。在稻虾共作示范基地,望着绿色的稻田,以及未涨水的田沟,张金灿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起“稻虾共生”的场景。

  养殖小龙虾的稻田,外围是小龙虾出没的水沟

  张金灿介绍,虾稻田是在稻田外围挖了一圈环沟,环沟大概深达1.5至2米,宽达4至6米,环沟能为小龙虾提供生存和栖息的场所。共生方面,小龙虾的排泄物以及其活动对土质有一定的改良,能够充当养分;而水稻又能在小龙虾蜕壳或者躲避敌害的时候,给它们提供一些遮蔽。所以,从生态和农业的角度来讲,这是双丰收的。

  解决季节性难题创收2至3倍

  集聚行业资源形成产业示范

  据了解,目前,全国市场小龙虾需求量约为190万吨/年,我国小龙虾养殖规模达1680万亩,总产量约163.87万吨/年,仍然存在26.13万吨/年的需求空缺,按照平均500斤/亩的产值计算,尚可发展104.5万亩稻虾养殖基地。

  南雄稻虾共作产业振兴项目总面积约680亩,集中分布在修仁村和丰源村,示范基地内规划约30亩为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规划约100亩打造成藕虾共作生产示范基地,打造约550亩为稻虾共作生产示范基地。

  小龙虾入笼

  张金灿算了一笔账,稻虾共作模式一般亩产小龙虾300斤/年,水稻500公斤/季,亩均产值6500元,亩均利润3000元左右;稻虾共作与水稻种植相比,利润要高2-3倍。

  张金灿介绍,南雄养殖小龙虾有一定优势。就生长季来讲,它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小龙虾生长。南雄的冬天结束得比湖北地区早,春天暖和得快,这样的话,农户养殖有两个优势,可以出早虾及出大虾,早点投苗,就早一点出苗,赶上市场好价格,避开五、六月份价格最低的时候。到了九、十月份,它的养殖季节也能够稍微延长。总而言之,南雄当地的稻虾共作模式解决了养虾的季节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稻虾共作示范基地建成投产后,小龙虾每年亩产成虾可达300斤、虾苗100-200斤,每亩利润可达3000至5000元。

  “稻虾共作模式,养虾跟种植水稻收入比可达到3:1”,张金灿说,通过发展稻虾产业,带入全产业链的信息和内容;计划建设小龙虾育种中心,目标是建成国家级的良种场,形成产业示范。

  据悉,稻虾共作项目目前汇集了众多行业资源,已在深圳对接2000多家的餐饮店,鲜美的小龙虾将被端上餐桌。

  烹饪上锅的小龙虾

  古市镇党委书记朱慧接受记者采访谈道,“下一步,古市镇会打造稻虾交易中心,从育苗、养殖、培训到交易,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通过交易平台的建立,以及餐饮、商场的发展,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从“输血”到“造血”

  精准扶贫走进村民心田

  记者走进古市镇丰源村,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村道上绿树成荫;站在新修建的村民广场观景台,一望而去就是稻虾共作基地,白鹭鸟时不时掠过稻田上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当地稻虾、藕虾共作示范基地充分带动农户参与种养,让农户实现就地就业。随着基地建设规模越来越大,通过提供就业岗位以及广泛带动周边农户进行农田的改造升级,参与到虾稻养殖中,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助力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

  此外,当地农户还可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500元/亩/年的土地租金和务工获得劳务收入,有效解决单一农田耕作亩产值不高,利润率不高的问题,助力解决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造成的土地闲置问题。

  据记者了解,稻虾、藕虾共作项目已经给当地农户带来切实的好处。

  张金灿博士跟他的虾塘工人们

  丰源村村民沈龙树是稻虾共作基地的工人,他很喜欢这份工作。沈龙树跟记者分享道,工作不仅能学习到一门养虾的技术有稳定的收入,而且离家近,能照顾到小孩。

  在收笼捞虾

  而黄发银来自盛产小龙虾的湖北潜江,跟随项目组从潜江南下;撒饲料、施肥……这些对他而言,都熟稔于心,平时也会跟当地农户交流养虾心得。

  丰源村村貌

  90后返乡创业者雷明富是丹布村的村民。这些年,他明显感受到村容村貌发生的新变化:路扩宽了,农业生产规模变大,农民生活也更加富足了。“家里有一定的养殖资源,家乡发展快,政府政策福利好”,于是,他选择回乡创业,目前承包了村里四十亩塘,经营藕虾共养。创业前,他从碧桂园那里专门学习到藕虾共作技术;创业之初,建虾塘、添置设备、挑选饲料,包括虾塘进水排水,也得到不定期的指导。

  雷明富今年4月份试投了一批虾苗,收成可观的话,明年将扩大种养规模。他告诉记者,预计今年虾亩产值达4000元,每亩毛利润在1500到2000元之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事实上,作为该项目的一支重要扶贫力量,碧桂园一直致力于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在当地发展稻虾种养外,碧桂园还为村民提供现场参观教学、虾稻田间工程改造建设指导、种养殖技术培训、生产服务、稻虾销售等支持性工作;整个基地兼具生产、示范、培训功能,通过联农带农示范带动促进稻虾产业良好发展。

  古市镇党委书记朱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项目引进来之后,村里最大的变化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对土地进行整治,大片小田变大田,实现了大排大灌。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也得到提高,基地为农户提供技能培训,提高种养技能;随着扶贫项目的发展,乡村振兴的理念也更加走进老百姓的心中。”

  产业兴旺,关键是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引入社会、企业资源,挖掘、培育和壮大当地优势产业。据了解,碧桂园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资源,把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从而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碧桂园下属现代农业公司,在贫困地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引导和扶持贫困村创办合作社,已在广东英德、江西兴国、陕西耀州和蓝田落地了无土蔬菜栽培、富硒水稻项目、贝贝南瓜等项目。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是2020年工作任务的重头戏;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产业振兴为重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扶贫亦扶智,通过产业扶贫,引进造血项目,增加老百姓收入,并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增强自生发展能力,摒弃“等、靠、要”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把握时机,创新思维,努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统筹】杨诚钢

  【执行统筹】罗威 朱景

  【策划】喻孟 黄艾明

  【记者/脚本】杨智明

  【拍摄/剪辑】张瑞霖

  【摄影/海报设计】曹雅琴

编辑:张霜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