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大湾区抢抓高科技企业“落地”:国际人才成关键一环

2020-10-28 08:5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成为大湾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

  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将正式实施。根据相关规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70%以上归属完成人。

  不仅仅是深圳,今年下半年以来,珠海、江门等大湾区城市也出台了科技创新的条例或补助办法。今年9月,《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也已经提交广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进行二审。

  政策之外,如何落实更为关键。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落实‘六稳六保’·优化营商环境”采访团前往广州和深圳多个高科技企业和园区采访,发现多地都从服务的细节入手,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

  “在广州开发区,很多政府的部门都是点对点对我们服务,有时候我们有什么问题,会直接在和政府部门联合组建的一些群里面去咨询,他们都会给我们解答,这使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不用跑来跑去才能解决。”长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陆序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目前,吸引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落地,大湾区各城市正和全国其他城市一起,展开一场良性的“竞赛”。

  “点对点”服务升级

  今年以来,大湾区各市对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

  以珠海为例。今年1月2日,珠海市发布了《关于印发珠海市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要加强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培育引进,建立高成长创新型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首次入库的企业,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给予200万元研发启动资金。

  7月份,《珠海市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对珠港澳科技创新合作项目给予扶持,最高奖励达200万元。同在7月发布的《珠海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则提出,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优做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支持。

  珠海并非特例。今年以来,珠三角9大城市均出台了吸引高科技企业和人才落地政策,并从改善营商环境入手,推动相关政策不断落地。

  “我们主营是技术开发和软件开发,今年才落地广州南沙区。在落地和经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商事登记和税务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打电话到税务部门或者是商事登记的专管员,就可以很容易地咨询或便捷地处理,响应的速度很快。”金财云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交付经理温瑞如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广州、深圳等多地,都升级了对相关企业的“点对点”服务,而在此之外,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衣食住行一条龙服务等,也是各地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的措施。

  以广州开发区为例。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州开发区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等方式帮助145家科技企业完成20亿元知识产权融资。落户广州开发区的广州华银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贤青表示,没有进行知识产权融资之前,知识产权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张纸,锁在柜子里。

  “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过桥的融资,这些资金对于发展中的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坎,如果能够成功就可能出现跨越式增长,如果没有的话企业可能就挺不过去了。”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此外,向贤青表示,广州开发区对招纳高科技企业很热情,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有时候我们报一些项目的时候,感觉好像是政府部门的人比我们还着急。”

  陆序怀则表示,他们有很多的专利,有很多比较混乱,也没有整理,广州开发区会提供评估机构去帮忙梳理专利,提供融资的方案。“现在我们对专利这一块的重视程度就会比原来提高很多,也知道我们的知识产权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而除此之外,在今年2-3月,他所在的长视科技面临订单暴增,但缺乏原材料和工人的情况,他们向政府部门求助,得到了很多帮助,包括采购途径和资金支持等。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州八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650.52亿元,同比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6%。

  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吸引高科技企业落地,需要一系列政策环境的配合,现在大湾区各地也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需要提供给创新型人才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资水平。但一个地方如果想真的让高科技企业大量落地,创新的氛围也是必须营造的,这是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个长期因素。

  如何吸引国际人才?

  在打造创新氛围上,深圳是大湾区最为突出的城市之一。

  根据统计公报,2019年,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0.85亿元,增长11.3%。

  中山大学教授林江指出,深圳科技基因突出,在于深圳出了奇招以点带面,这里的“点”,指的是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有利于科技企业孵化和成长的营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和人才集聚。这些人才需要经常寻找机会和场合研讨如何提升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快项目商业化、产业化的进程,深圳就变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和意念高度碰撞的城市,从而也逐步形成了“面”。

  “对大湾区其他城市来说,应该明白科技基因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让包括科技人才的各类人才感到城市会为他们带来发展机会和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科技基因得以形成的关键。此外,一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是关键。例如金融、法律、专利、管理、咨询、会计等领域的服务是否到位,相关的人才是否齐备也是一个城市能够形成科技基因的重要条件。”他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深圳走访了高科技企业聚集地——天安云谷产城社区。据了解,天安云谷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打样、设计方案优化、中试、检测、小批量生产等一站式服务,以及融资的“一条龙”服务。

  天安云谷中心产城社区研究院副院长吴先政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园区有很多硅谷和香港过来的团队,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落地,成为他们服务的关键一环。

  “国外人才来到中国,能不能在中国的土壤生存下来,需要解决的是一系列问题。”吴先政说,“比如,他们需要绿卡、工作证,企业需要注册,我们就直接把政府服务搬到园区里面。在生活上,他们的子女需要入学,我们和区政府对接,让他们的孩子进入国际学校。他们需要园区的创业伙伴和资金,我们都会促成,甚至还会围绕他们特殊的创新产业进行相关平台的打造,提供采购等服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目前,大湾区多个城市正在大力吸引国际人才落地,以促进旗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向贤青表示,他所在的医疗检测行业在中国是刚刚发展起来,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但把国外的实验室和专家引入,面临绿卡和工作证的问题。“我们引进了一个美国的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他是美国医生,但是年龄可能偏大了一点,一般你在其他地方可能就会比较周折,但在广州开发区很快能够落地和解决,解决的速度超乎我的预期。”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大湾区多个城市也都针对国际人才提供了新的政策。以江门为例,10月份,《江门市关于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印发,提出设立海外人才孵化与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站,聘请“海外引才大使”,积极培育海外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此,林江指出,大湾区城市需要深入了解国际人才的真正需求。既然是国际人才,他们的流动性也是相对较大。为此,薪酬条件、发展机会、教育水平、医疗服务等,都需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至少也有国内领先水平。

  胡刚表示,据他了解,现在国际人才到大湾区落地还是比较多的,未来需要更进一步开放,尤其是一些更具体的政策要一步步地落地。“在这一块,深圳对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和补贴是较多的。”

  同时,《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还提出,要建立与香港及国际接轨的科研体制机制,聚集国际创新资源,推进深港协同开发,促进人员、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打造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

编辑:潘沈思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