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惠州:解忧“直通车”成企业成长加速器

2020-10-20 08:42 来源:南方日报

  编者按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当前,我国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今年以来围绕“修路抓项目、提效抓队伍”重点工作,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2+1”现代产业集群,奋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今年是《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开版10周年。10年来,《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围绕惠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和深刻的舆论支持和智慧服务,讲好惠州故事,传播惠州好声音,助力惠州高质量发展。

  在前期采访调研的基础上,《南方日报·惠州观察》即日起推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深调研系列报道,讲述10个竞逐一流的故事,展现惠州“育新机 开新局”的经验做法,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鼓与呼。敬请垂注!

  “通过参加‘直通车’,我们反映的淡水基地项目供电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减少了发展的后顾之忧,项目得以顺利投产运营。现在公司又追加投资20亿元开工建设新厂房。”10月19日,伯恩光学(惠州)有限公司总裁办副主任兼基建发展部经理李林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回访时为惠州企业“直通车”点赞,“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我们不断增资扩产、做大做强。”

  李林所说的“直通车”,是惠州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而在全省率先推出的一项服务举措。去年1月,惠州创新推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机制,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等市领导牵头,与市直部门及县区负责人组团,“坐诊开方”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截至目前,惠州已举行19期“直通车”活动,办结企业难题722宗。

  “直通车”解难题 企业少烦恼

  在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洋纳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玻璃制造商之一的伯恩光学正在增资扩产、加码布局。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近22万平方米的伯恩精密工业园区,已顺利投产运营。

  “这个园区已建好厂房及宿舍面积达48.2万平方米,其中一幢10层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工业厂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混凝土结构单体工业建筑。”李林告诉记者,该园区发展很快,目前用工人数超过2万人,去年实现产值约17.5亿元,今年上半年突破10亿元,预计全年可达25亿元。

  伯恩光学淡水基地项目如今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曾遇到“成长的烦恼”。时间回到去年5月,该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但用电需求成为“头号难题”,一旦用电工程建设进度跟不上,就会直接影响项目的投产计划。为此,李林非常着急。

  得知惠州开通了“直通车”,市领导“面对面”为企业解决难题,李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直通车”平台上提交了企业的诉求内容。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没多久就接到了“上车”的通知。

  “当时在‘直通车’活动上,我反映了企业项目建设面临的难题,希望新增接入专线,保障用电需求。惠州市领导听了后,当即组织相关部门商议研究,给出了回复”。尽管已经过去近一年半,回忆起去年5月10日参加港资企业专场“直通车”,李林记忆犹新。“原本以为一下子难以解决,没想到现场就给出了时间表和承诺,当时就感觉吃下了‘定心丸’。”

  李林说,“直通车”活动结束后,相关部门负责人很快又带队到公司现场办公,推进解决问题。目前,新增供电专线的外部接入工程已完成,用电得以保障。变电站的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效率很高,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正是因为通过‘直通车’解决了供电难题,项目得以按时建成投产,也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惠州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他说。

  今年,伯恩光学再次新增投资20亿元在惠阳淡水基地兴建两幢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现代化生产线,主要生产手机屏幕。目前,该项目已动工,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工业产值超过50亿元。

  作为苹果等国际知名品牌手机背后的“隐形冠军”,港资企业伯恩光学在惠阳的成长壮大史,是惠州营商环境优化、不断释放“引力波”的生动注脚。

  自2008年6月落户、2009年投产以来,伯恩光学在惠阳设立了秋长、永湖、三和、淡水4个生产基地,完成30次增资扩产,累计投资超过380亿港元,成为行业巨头。

  在李林看来,惠州的政府服务、办事效率不断提升,更加坚定了企业扎根惠州以及增资扩产的信心与决心。

  800多宗企业诉求 超八成已办结

  像伯恩光学这样,借助“直通车”解决了实际问题、加速企业成长壮大的案例还有不少。

  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胡雪平介绍,早在2019年初,惠州市委、市政府搭建了“直通车”平台。截至目前,已举办19期“直通车”活动,平台共受理企业诉求851宗(涉及问题863宗),活动日现场共接待企业448家。目前,“直通车”企业诉求整体办结722宗,办结率85%。其中,参与“直通车”现场活动的企业诉求办结率74%,未参与“直通车”现场活动的企业诉求办结率92%。一些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悬而未决、久拖未解的难题,得到妥善处置和解决。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惠州市唐群座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两栋楼需要补办不动产登记,但因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久,多年没有得到解决。在“直通车”活动上,市领导组织相关部门现场研究商讨,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给出办理时限。

  “这个问题困扰我们很多年,目前正在走流程,预计11月可以最终办理完成。”该公司管理中心经理衷小博感慨,历史遗留问题确实手续复杂,但“直通车”不仅不回避这些难题,还很快给出解决方案,这让他感到很贴心。

  “我们明显感受到惠州的办事效率在提高、营商环境在优化,这对企业来说是利好。”衷小博介绍,上半年该公司业务受到疫情影响,但下半年增长较快。“直通车”帮助解决难题后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自“直通车”工作开展以来,惠州市、县区、各级职能部门负责人走访企业超过160家,深入企业调研超400人次,解决了一大批“沉疴顽疾”。

  惠州市华阳集团通过“直通车”平台反映:惠泽大道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给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国外客户洽谈带来不利影响。为精准了解企业问题,当月轮值的市政府副秘书长带领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实地调研,并于当天下午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给出“两步走”解决方案,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角度为企业解决问题。

  以前,一些企业遇到“疑难杂症”,往往要单枪匹马找出路、找部门,不仅企业来回跑、多头跑,费时费力,单个部门去担责突破“条条框框”,结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今,通过“直通车”,企业“问诊”单刀直入,政府“开方”也现场“给个明白”。

  华润惠州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出诉求,希望解决公立医院在医药配送费用上长期拖欠问题。通过“直通车”,这一难题很快得到解决,该公司20天内收到还款1.2亿元。

  胡雪平表示,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存在着特殊性、复杂性,依靠单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得到解决。跨部门联动的“直通车”平台打破了这一僵局,专治企业“疑难杂症”。“直通车”已成为惠州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水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

  “亮灯”机制倒逼部门办事提效

  如今在惠州,通过“直通车”一大批难题得以解决,主要涉及企业用地、用人用工、市政工程及配套设施、行政审批等。

  惠州市焦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在“直通车”平台反映诉求后,2个月就解决了企业14年来未解决的土地清场问题。惠州市格兰美家居用品科技有限公司反映的修车厂占道经营问题,有关部门行动迅速,在“直通车”现场活动开始前就已基本解决……

  “直通车”持续发挥作用的背后,是惠州形成常态化机制。

  惠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黄武华介绍,在开展“直通车”活动中,惠州探索创新五项机制——建平台,创新诉求受理机制;同步开,创新上下联动机制;点对点,创新双向互动机制;紧跟踪,创新责任倒逼机制;重效果,创新监督评判机制。通过这些创新举措,推动“直通车”活动取得实效。

  在建平台方面,惠州专门建立了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平台,广泛征集企业意见诉求。全市所有企业均可通过“直通车”平台全时段、无障碍、高效率地进行网上全程注册登记、诉求反映、查看进度、评价反馈,实现“一条龙”服务。

  惠州还创新上下联动机制,每月在市、县区两级同时举行“直通车”活动,由市、县区领导、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服务团队与前来反映问题的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企业就其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映并提出相应的诉求;相关部门负责人就企业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市、县区领导就解决问题提出意见,能解决的当场拍板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规定办理时限,要求落实解决,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不是企业单方面提出问题,政府部门就坐在办公室研究解决;而是双方‘点对点、面对面’,经过现场深入沟通、多轮接触,在平台上以‘平行联动、双向互动’的方式进行解决,让信息动起来,方法活起来。”黄武华说。

  在“直通车”机制之下,惠州各县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服务举措。如惠阳区提出“1+1+4+N”的思路,采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企业解决问题;大亚湾区负责人则在“直通车”活动日当天约见企业负责人的基础上,深入相关企业实地调研,开展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现场解决企业问题……

  惠州还创新责任倒逼机制,制定了《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平台诉求“亮灯”机制实施指引》,要求各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对企业公布问题处理的责任领导、具体责任人、工作措施等具体信息,并依法依规在规定时限内办结企业诉求。市政数局每月定期梳理“直通车”活动工作情况和平台满意度及“亮灯”情况,并建立“直通车”台账。同时,市政府督查办对相关职能部门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跟进,形成“一对一”责任表,倒逼职能部门加快提升服务效能。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认为,惠州市领导带头参加“直通车”活动,倾听企业声音和诉求,坚持问题导向,面对面商讨解决方案,为广大企业排忧解难。这种直面并解决问题的诚意,可以形成政企良性互动,产生重要的示范作用,让惠州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在各自的层面帮助企业解决各类“疑难杂症”,营造“亲”“清”政商关系,从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办结率来看,惠州“直通车”的效果相当不错,其经验值得向全省其他城市推广。

  声音

  “‘直通车’帮了我们大忙”

  “我们的健康管理研究院和健康管理产学研基地去年底就建好了,但疫情期间仅组织志愿者、专家团队开展线上疫情防控科普,研究建设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宣教的技能标准;今年9月正式投入运营后,正积极开展后疫情时代健康宣教、产学研等各项工作,一切都步入了正轨。”10月19日,惠州市立德健康管理研究院法人、理事长蒋卫民谈及项目的最新进展非常欣慰。“最近我们还被授予‘惠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牌匾,我们非常看好行业发展前景”。

  就在去年2月,蒋卫民和同事们还一筹莫展。当时,他们申请注册健康管理研究院,但由于是新生事物,没有先例可循,相关部门迟迟没有批复下来。拿不到“准生证”,意味着相关工作基本没办法推进。这可把蒋卫民愁坏了。

  得知有“直通车”这样的“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向市领导反映问题,蒋卫民赶紧报名,搭上了“直通车”,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承诺。“‘直通车’活动结束之后,相关部门与我们积极沟通对接。去年5月29日,研究院终于成功拿到了惠州市民政局发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蒋卫民说,“这么顺利的拿到了‘出生证’,速度出乎我们的意料。”

  “‘直通车’办事效率高,帮了我们的大忙。”蒋卫民介绍,该研究院目前正加快发展,队伍也不断壮大,除了专职和兼职人员,还有181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健康科普教育,并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开展健康管理类人才培训,试点承载政府下放的卫生技能培训、基本公共卫生健康宣教工作等。“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

  近年来,惠州的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在受访过程中,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减少了。特别是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机制,破解企业面临的“隐形门槛”,拓宽了企业反映诉求的渠道,打通了痛点、堵点,解决了一批悬而未决、久拖未办的问题。

  不仅如此,惠州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便利化的技术,针对“减证便民”、“一件事”主题服务、“智惠批”、即来即办等高频政务服务领域,全面深度打造“惠服务”特色政务服务项目。通过整合服务流程、优化服务应用、精简服务材料、引领服务创新等措施,把政务服务打造成为政府形象的“显示器”、联系群众企业的“传感器”、转变政府职能的“耦合器”和提高审批效能的“加速器”。

  放眼全国,区域和城市之间的竞争,集中体现在营商环境的竞争。营商环境的好坏甚至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命运。当前,惠州正朝着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迈进,一流城市建设更需要一流的营商环境。

  然而,毋庸讳言,相比周边的广州、深圳等先进地区,营商环境仍然是制约惠州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在“六稳”“六保”背景下,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直通车”式服务的基础上,惠州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俯下身”来当好“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让企业办事不再四处求人,而是能够心无旁骛搞发展。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只有政府效率高了、营商环境好了,惠州发展才未来可期。

  数读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直通车”平台受理企业诉求851宗(涉及问题863宗),活动日现场共接待企业448家。

  ◆“直通车”企业诉求整体办结722宗,未办结161宗,整体办结率85%。其中,参与“直通车”现场活动的企业诉求办结率74%,未参与“直通车”现场活动的企业诉求办结率92%。

  ◆全市“直通车”活动日现场企业反映的问题较为集中,其中土地问题216宗、市政工程及配套设施问题109宗、用人用工问题41宗、款项问题49宗、环保问题14宗、行政审批问题71宗、航道问题6宗、其他问题96宗。

  ◆目前,“直通车”市、县区整体办结率均超过六成。其中,市级83%、惠城区93%、惠阳区84%、惠东县78%、博罗县82%、龙门县62%、大亚湾区93%、仲恺区64%。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编辑:潘沈思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